小花科技:我们比BATJ更适合金融机构
两年前,建设银行与蚂蚁金服的战略合作,拉开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在金融科技方面合作的序幕,随后,京东金融、百度、腾讯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先后联姻。
如果说2017年BATJ与四大国有行还是门当户对式的“一对一”合作,那么到了2018年,BATJ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已切换至“一对多”模式。原因何在?
通过与四大行的合作,BATJ展示出扎实的金融科技能力,也由此成为那些亟待转型的城商行、农商行竞相追逐的“香饽饽”。以京东金融为例,不完全统计下其合作的城商行、农商行已有10家之多。
那么对金融机构而言,与BATJ合作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一方面,BATJ等头部企业通过多年经营,牢牢扼守着电商、社交、搜索等核心流量入口,客观造成了金融机构从BATJ之外的渠道获取流量难,获客受阻的问题。而以流量导入为名的赋能,如何摆脱收割流量红利的担忧与质疑,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塑自身业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能力,恐怕那些已经或正在开展合作的金融机构心里有数。
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中小银行期望通过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迅速补强和提高自身相关能力。但与四大行相比,其它中小机构面对BATJ合作似乎不具备对等的话语权。有业内人士分析,巨头通常希望它服务的机构顺应它,他们赋能金融机构的同时,必然会有体系内的控制,以完成自我体系的扩大化,而中小金融机构不一定能得到实质性的能力提升。
“很多提供金融科技服务的企业,他们卖服务的时候,卖的可能只是系统、软件,而不是一个真正能够给机构产生效能的东西,不具备让机构产生效能的这种能力。”小花科技联合创始人黄凌鹏指出。
小花科技是中信产业基金旗下的消费金融科技企业,“虽然定位科技企业,但小花科技带给合作方的并不是冷冰冰的系统,而是强调‘增值服务’,强调科技赋能,强调与客户一起成长。”黄凌鹏进一步表示。
小花科技会从两个方面帮助客户提升业务能力——其一,输出经验,帮助机构从0到1搭建业务体系,在战略路径、人员配比、技术投入、人才培养等环节给出建议。不仅仅是输出工具,还会帮助使用工具的人提升对业务和数据理解能力。例如风控,当指标出现异动,会帮助使用的人员理解真正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调整策略;其次,提供持续服务,在系统正式投产后,会持续监测系统中的评级模型、定价策略等是否存在问题,并随时给出调整建议。
目前,小花科技对外输出的服务包括为金融机构提供纯线上资产对接、大数据风控技术与智能金融云服务。具体而言,在服务模式上,小花科技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品,包括小花分和基于API+SDK技术的分期服务解决方案。另一类是定制化服务,即针对合作方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包括AI评分、联合建模、智能信贷审批系统、消费信贷一站式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其所提供的服务沉淀和整合了近几年的金融业务实践中,经过无数次实际应用检验,得到市场验证。
不同金融机构对数字化需求会有所不同。小花的解决方案是,如果需求具有共性,能适用在其它金融机构,会基于标准化的产品做二次开发,满足机构需求;同时也会抽取需求中的共性点,融入标准化产品中。
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机构历史业务的积淀沉重,惯性较大,决策机制复杂冗长,同时,人员思想认识滞后,需要引导教育。因此,合作前期投入大,业务回报周期长且收益率较低是普遍现象。比起BATJ,小花科技展现出更强的耐心和给出了更成熟的解决方案。
“相比于做与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霸气主导者’,小花科技更愿意做‘聪明的助力者’角色, 在双方的努力下,一起缩短磨合期,进入收获期。” 小花科技联合创始人黄凌鹏最后提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