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银本位制发展史
在我国货币史上,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但实行的是银两制,以金属的重量计值,属于称量货币制度,没有踏进货币制度阶段。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颁行《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是90%,名为大清银币。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面三刀仍然并用。辛亥后,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 “袁大头”银元就是这样铸造成的。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1933年3月8日,国民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 26.6971克,银八八、铜一二,即含纯银23.493448克。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大型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同年4月,国民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头像”银元。1935年国民又实行币制,宣布废止银本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