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的银子都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银饰品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都有,我们从古装剧里也能看到银条银块、银元宝、碎银子等等,那么中国古代的银子真的是这样的形状吗?
事实上,中国古代银子的外形并不固定,其形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唐朝时期
其实银子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并使用,但那时候主要用来做工艺品,不作为货币使用。直到唐朝时,银子才开始成为官方主要货币。
1970年,河南省洛阳隋唐宫城北郊,出土了杨国忠进奉给唐玄宗的银铤。银铤呈长条形,具体长为32厘米,宽5.4厘米,重约2.05千克,其上端呈圆弧形,下端直边。银铤正面,上面錾刻“专知采市银使右相监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而背面上部錾刻“安边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下部錾刻“专知官监太守宁远将军守左司御率府付率,充横野军营田等,使赐紫金鱼袋郭子昂,天宝十二载十二月日”。这种银铤类似当时的笏,就是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笏板,所以也叫笏形银铤。
唐代除了银铤,还有银饼。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錾文银饼。最大径10.8厘米,厚0.3-0.8厘米,重422克,正面刻有铭文五行“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其中,“开十”是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的简称。从铭文可知,这个银饼在当时是十两。而之所以叫银饼,是因为它的形状是圆形,与当时的饼一样。
除了银饼和银铤,还有一种特殊形状的银子,叫船形银铤。
中国曾出土过十几件唐代船形银铤,这些银铤大约长18——18.2厘米,首宽6.8——7厘米,腰宽3.7——4厘米,重1795——1805克。从图中可以发现,船形银铤是中间束腰,两头翘起,类似于船,所以叫船形银铤。
唐代时,银子就这三种形状,说不上多美观,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实用。
第二个时期:南宋时期
宋代的银子直接造成束腰状的银铤,中间细两头宽。
2019年9月到11月,浙江省博物馆举办过《金银同辉—南宋金银货币精华展》,南宋的银锭形制基本统一,当然也有区别,那就是分量不同,有五十两的银铤,二十五两的银铤,还有十二两半、六两的银铤等等。另外,上面的铭文也不一样。
第三个时期:元朝以后
元朝至元三年,即公元1266年,以平淮库(当时的国库)的白银熔铸成锭,凡重量达五十两者,就叫“元宝”,意思是“元代的宝货”。黄金做的叫金元宝,银子做的就叫银元宝。
这种元宝的形状,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一样,船形、中间凹两端翘,底部较窄,拍扁了和南宋的银铤一致,但是中间没有凸起。为了辨别真假,人们会在元宝底部戳孔,试其硬度,以至于现存银元宝底部很多窟窿,类似蜂窝。到了清代以后,有些元宝中间会鼓起,像个圆球一样,古装剧中常能看到。
当然,这不是说元代以后只有这一种形式的银铤,实际上明清时期银铤形式很多,有船形,有元宝形,还有圆饼形。
从明代后期开始,银子开始在市面上流通,人们可以用银子做交易。因为银子面额大,很值钱,需要找零,所以人们常常会把银子剪碎、称重,碎银子也就出现了。为了验明银子成色真假,大家会直接用牙咬,以至于银子上面有很多牙印。
- 上一篇:白银投资中如何分析基本面和消息
- 下一篇:白银投资六大做单技巧你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