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教程之均衡汇率的发展过程
对均衡汇率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而斯坦福大学的纳克斯首先提出了完整的均衡汇率概念:能够使国际收支实现均衡的汇率。斯旺提出,均衡汇率是与宏观经济、内外部经济均衡相一致的汇率,内部均衡是指经济实现了潜在的产出水平,外部均衡是指资本项目实现国家间可持续净要素流动。
国内学者对均衡汇率的看法与上述观点不一致。姜波克、许少强、李天栋提出了一个区别的均衡汇率的概念:在国际收支不受流动性约束的前提下,能够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而且是中短期的名义汇率,这样就可以把国内外的货币市场、资产市场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他们还对均衡汇率实行了分类,认为均衡汇率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区间,区间内币值较低的部分对应着“投入倾向的均衡汇率”,币值较高的部分对应着“消费倾向的均衡汇率”,这样就为汇率政策的选择提给了可能性,使均衡汇率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政策工具,从而可以调节总需求,也可以调节总供给。张斌认为均衡汇率是中长期内与经济福利最大化保持一致的汇率水平,在经济条件下,将真实汇率水平调整到与均衡汇率相一致的水平是宏观经济决策的一项核心任务。
以上观点都基于一个假设:
其一,经济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均衡点,其存在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均衡汇率存在与否,文献并未从学理的角度给出明确的表述。现有的文献都是根据自身探讨问题的需要出发,来考察均衡汇率的,难免带有主观性。
其二,即便对均衡汇率的存在性没有疑义,均衡汇率是否是唯一的也值得探讨。事实上,汇率的动态进展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汇率的剧烈的不连续变化促使人们怀疑可能存在“多重均衡”(Multiple Equilibria),单从均衡的角度来讲,可能存在一个低利率的能促使经济增长和稳健进展的“好”的均衡汇率,也可能存在一个利率高、失业率高、经济增长缓慢的“坏”的均衡汇率,它与“好”的均衡汇率可能差异很大,而外部的冲击可能就是促成均衡汇率从“好”的均衡汇率向“坏”的均衡汇率变化的原因。目前探讨均衡汇率的文献多数只考虑了“好”的均衡汇率的情形,这是值得商榷的。
其三,均衡汇率是一个不可观测的量,需要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方式实行估算。一些文献直接采用购买力平价(PPP)所确定的汇率作为均衡汇率,但由于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存在,而且各国的这一比例差异很大,以购买力平价确定的汇率作为均衡汇率是有问题的。
其四,均衡汇率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量。无论是内外均衡,还是与经济基本面相一致的均衡汇率,无疑都会随着经济形势的进展而变化。如果是这样,就有必要区分是均衡汇率随经济形势而动态变化还是在多重均衡的框架下,从一种均衡状态跳跃到另一种均衡。丁剑平“在实际操作中,汇率调整何时达到新的均衡点连经济学家自己也不知道”。
而研究均衡汇率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给汇率寻找一个基准,以期对当前汇率是否失调,其严重程度如何,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汇率危机。同时,均衡汇率也给私人部门和预测汇率未来走势,提给了一个判断的参考依据。因此,无论是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制度下,寻找合适的汇率水平,都是央行官员和学界人士十分关心的问题。
正是因为汇率具备如此重要的地位,搞清楚前述四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个无法观测的经济变量,均衡汇率的多重性和动态变化,正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一种汇率制度绝对优于其他制度安排的原因,似乎各种汇率制度安排都有其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各种汇率制度安排又不能简单地应用于其他经济体。
- 上一篇:外汇教程之如何测定均衡汇率?
- 下一篇:外汇教程之什么是汇率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