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知识 > 外汇知识

外汇教程之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

2023-09-06 11:26:38

(一) 银行的基本业务——存

信用货币制度区别于实物货币制度。在实物货币制度下信用与货币是分开的,货币仅仅是信用的载体,信用行为本身不能创造货币,不能改变货币量。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是社会中惟一的货币,银行创造信用货币,信用与货币成为一体,不存在非银行创造的货币。银行通过两种紧要的信用行为 — 和资产交易,在增加对客户的资产的同时创造对客户的负债。银行创造的货币通过商品和金融资产交换,从得到货币的客户手中流入其他公众手中,在公众中实行再分配,从而使货币应用运转于整个社会。银行和钱庄运行机制的区别在于:

1.货币(黄金) 对于钱庄来说是资产,而货币(存款) 对于银行来说是负债。这个区别产生的一个显著结果是钱庄时是资产增加,货币资产减少;而银行时是资产增加,货币负债增加。在这个历程中钱庄的总资产不变,而银行的总资产增加了。这就是说银行能够创造资产,而钱庄不能创造资产。

2.在实物货币制度下,公众向钱庄借入黄金后,黄金的使用就与钱庄的资产负债表无关。而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公众通过得到存款后,其使用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客户提现或将存款转账到其他银行,必然使银行等额减少基础货币。反方向的运动则必然使银行等额增加基础货币。对单个银行而言,银行间存款转移和存款现金相互转化(对银行总体而言,只有存款与现金的转化),直接影响银行经营的基点 —基础货币。为支持存款创造,就必须增加基础货币。为增加基础货币,就必须与其他银行争夺存款,或将客户从存款中提取的现金再吸收回银行。银行是银行与客户的债权交换,银行对客户提给了有流动性的债权 — 存款,客户为银行提给了收益率高的债权 — ,这是银行作为信用机构的基本业务。如果没有外来的制约,银行可以在无限的规模上实行这种业务。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公众对银行负债的信心问题,二是制约银行负债数量的问题。

(二) 对银行的制约——基础货币

银行的作用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为了树立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国家规范银行(本文中指货币当局) 创造的现金负债是法偿货币,具备法定的最终清偿能力,央行用信用来支持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的信用。为控制信用货币数量,银行对银行的信用负债设置了三个制约:

1.提现制约。作为央行负债的现金是信用货币时代的最后支持,客户会要求将银行负债转变为央行负债,银行必须持有央行负债。

2.清算制约。客户不仅要求将银行负债转变为央行负债,也会要求转变为其它银行的负债,银行之间不能交换各自对客户的负债,需要有银行共同接受的资产,即银行负债。

3.法定准备金率制约。仅有 1、2 两个制约,央行还不能准确地控制信用货币。在银行负债和银行负债的数量关系还不够稳定时,为稳定两者关系,便于对信用货币数量实行控制,央行规范银行必须持有相当于信用货币一定比例的央行负债。这个比例要刚好略高或近似于银行持有的央行负债与信用货币的日常比例,从而银行的该比例就会在央行规范比例的附近波动。对于间接货币控制还不成熟的央行,这种规范可以简洁有效地稳定央行对信用货币数量控制机制。

法定准备金比例制约与前两种制约的性质区别,前两种制约是单个银行与公众和其他银行争夺基础货币,其结果使银行持有的基础货币量发生改变,而第三种制约是在货币和基础货币之间建立一种数量上的联系,并不改变银行持有的基础货币量。如果银行持有了应付前两项制约的基础货币后,已满足了法定准备金要求,银行不需要再增加基础货币,则法定准备金要求不构成制约。银行创造信用货币受到且只受到这三个制约,所以必须持有央行负债。银行通过自身的信用行为,调控资产以调整负债,从而控制银行负债,即控制信用货币。正因如此,央行负债中对银行创造信用货币起着制约作用的部分就被称作基础货币。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这就是信用货币时代的货币控制原理。

货币是公众持有的一种资产,有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职能。公众持有货币可以与商品实行交换。银行持有基础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可以与其它银行实行交换,也可同公众实行交换,应付三个制约,以支持其经营行为 —货币创造。因此银行持有基础货币与公众持有货币的目的很类似,所以货币不是银行的货币,基础货币才是银行的“货币”。

(三) 银行怎样取得基础货币

银行只有持有基础货币才能开展业务,简而言之,银行的业务就是和得到基础货币。对银行总体来说,为了取得基础货币,只有从银行得到或与银行实行资产交换。银行是基础货币的创造者,公众和银行是基础货币的持有者。因此对银行总体而言,在不是初始起点的状况下,只有将公众以前提出的现金用存款的形式吸收进来,或者从央行借款以及卖给央行金融资产(如外汇、国债),才能得到基础货币。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渠道。对单个银行而言,除以上两种方式外,还可以从其他银行通过同业拆借或客户存款的转账得到基础货币。银行得到了基础货币后,就可以通过或买进客户的金融资产的形式扩张自身资产。与此同时,存款货币被创造出来。非银行公众提现或转账都等额减少单个银行持有的基础货币,没有被动用的存款则要求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满足法定比率规范。

(四) 银行在逻辑上是怎样运行的——静态解析

设银行的最大额为 E,基础货币持有量为 B,客户的存款支付比例为 K,法定准备金率为e,则 E*k + E*(1 - k)*e =B,可得>

(五) 银行的实际运行——动态解析

以上解析了一家银行的静态可能性,下面考虑动态状况。银行的基础货币有流出,也有流入。基础货币在银行之间的分配是决定商业银行以基础货币发挥力量的关键因素。两个重要的行为决定基础货币在商业银行间的分配,一是银行客户的存款划转,也包含银行吸收居民手持现金的努力(前文已述,由于现金总是净投放,而非净回笼,因此这种努力只能减缓客户提现的速度,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很小);二是银行之间直接实行的基础货币交易,即金融市场交易。在现实中,商业银行的客户可以将存款划转到其他银行,从而使银行的基础货币流向其他银行;同样,其他银行的客户也可以将存款划转到这家银行,从而相应增加这家银行的基础货币。由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基本相同,有的国家有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对银行最后救助有信心,各商业银行吸引存款的能力应当是相近的。如果有的银行保持存款稳定的能力特别差,这家银行可能早已倒闭了。因此,客户的存款划转会使基础货币均衡分配。

存款划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意愿,从上述解析可知,单个客户的意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客户总体的意愿要稳定得多。但存款划转毕竟存在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间基础货币分配有影响,因此就出现了银行的主动性的基础货币交易 — 货币市场,方式包含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高效的货币市场使基础货币在商业银行间的分配更均衡。

如果这种分配有了相当大程度的均衡,单个银行的行为将类似于银行总体。尤其对于大银行而言,其行为更类似于银行总体。大银行可以贷出远超过其持有基础货币数量的,同时其存款相应增加,而其持有的基础货币基本不变。货币银行理论的一个重要错误就是假定一个客户后总是全部提现或全部转账,而且银行只有这一客户将这种行为看作为单个银行经营行为的全部,所以将银行的最大量完全等同于其持有的基础货币量,将单个银行可以发放的多于持有基础货币量的放到其他银行来实现。而实际上,银行在运营中当然要考虑个别客户的大额提现或转账行为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但并不是单独考虑每笔对应的基础货币变化,而是统一考虑持有基础货币和货币的关系。

标签 货币   外汇   运行   信用   创造